日期:2025-07-27 06:30:16
最近,咱们国家的山东号航空母舰访问香港,那场面真是让人激动!不少细心的朋友在欣赏这些海上巨兽的同时,可能也发现了一个小细节:护航的驱逐舰上,怎么还带着直-9型反潜直升机呢?这不免让人心里犯嘀咕,咱们不是有更先进的直-20反潜直升机了吗?难道说,海军对这老型号的直-9其实“不怎么满意”,但又“没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用?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我们普通人不知道的故事和难处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
其实啊,要说起直升机在海军里的作用,那可真是太大了。它能垂直起降,能在空中悬停,还能快速改变方向,这些特性让它在海上侦察、警戒、搜救、反潜、反舰,甚至引导远程打击方面都有着舰载机无法替代的优势。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海军就已经开始给他们的军舰配备直升机了,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水面舰艇自身在搜索潜艇时区域小、效率低的问题。到了七十年代,舰载直升机基本成了欧美水面舰艇的标配。可咱们中国海军呢?那时候,咱们的军舰甲板上还空荡荡的,舰载直升机的使用经验和装备几乎是零。虽然在七十年代后期也考虑过要装备舰载直升机,但当时咱们国内唯一能用的直-5直升机,它的发动机太老旧,技术性能根本达不到舰载机的标准,只能用于运输或者沿海搜救。
直到八十年代,咱们才从法国引进了1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这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咱们也成立了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虽然咱们后来也参照“超黄蜂”仿制了直-8,但直-8的个头实在太大了,最大起飞重量有13吨,咱们当时的主力军舰,比如053型护卫舰和051型驱逐舰,排水量都比较小,根本没法搭载这么大的直升机。海军急需一款更小巧、更灵活的舰载机。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机会来了。1980年,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从法国引进了50架SA365N“海豚”民用直升机的专利技术和生产线。经过咱们的国产化改造,1992年,国产的直-9A直升机成功首飞,随后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出了各种型号,成了咱们解放军装备量最大的通用直升机。海军也把目光投向了它,把几艘053护卫舰和051驱逐舰的后炮拆了,加装了飞行甲板和机库,把直-9作为舰载直升机。不过,最早的直-9上舰,其实并没有配备武器和反潜系统,更多的是作为测试平台,用来积累使用经验,执行一些简单的运输、监视和侦察任务。
然而,直-9毕竟是从民用直升机改造过来的,它在海军舰载反潜直升机这个角色上,确实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首先,它带涵道尾桨的尾梁没办法像其他专业舰载直升机那样折叠,这就意味着它在军舰上的停放空间会比较大,对寸土寸金的军舰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其次,它的机体比较轻,在耐腐蚀和耐冲击方面表现不够理想,海上环境恶劣,这对舰载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再者,它的流线型机体虽然好看,但内部空间利用率不高,这给改装成反潜直升机带来了很多不便。这些都是咱们海军对直-9C“不满意”的深层原因。甚至连法国海军自己都觉得“海豚”太小,更愿意用英国的“山猫”反潜直升机。
在研发直-9C舰载反潜直升机时,为了能让它具备反潜能力,咱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为了增强结构强度和适应着舰需求,它的起落架需要加强,还得加装专门的着舰装置,旋翼也要设计成可折叠的。这些改进一下子就增加了至少1200公斤的结构重量。再给它装上搜索雷达和吊放声呐,又增加了300公斤。这样一来,当它再挂载一枚反潜鱼雷和载上两三个机组人员后,就刚好达到了直-9的最大载荷。一旦达到最大载荷,直-9C的航程就会变得非常有限,在海上巡逻的范围大大缩小。而且,由于载荷的限制,它也没法携带声呐浮标和磁探仪,这意味着它不能独立完成整个搜潜、识别、攻击的作战任务,只能作为舰队反潜体系中的一部分,能力上确实有短板。
尽管直-9C有这些不足,但它在咱们海军的实际使用中,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谓是“小身板立大功劳”。就拿咱们海军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来说,直-9C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2010年4月,咱们“温州”舰上的一架直-9C,在亚丁湾巡逻时发现有海盗船试图靠近商船,它立刻飞过去,特战队员用榴弹发射器发射烟震弹进行警告,成功驱离了海盗。虽然这种近距离的驱离方式非常危险,但直-9C和它的机组人员们依然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后来,为了增强打击能力,直-9C还挂载了机载吊舱机枪,并且在实战中进行了有效的实弹射击,这在当时可是咱们海军舰载直升机的第一次实弹射击。直-9C还多次参与了中外海军的联合军演,在模拟反海盗演练中,它从空中投放特战队员,配合舰艇上的突击队员,成功制服了“海盗”。在亚丁湾护航期间,直-9C创造了多项飞行记录,填补了空中救生员和机载武器实弹射击等多项空白,为咱们海军积累了宝贵的远洋作战经验。
舰载直升机在海上操作,尤其是夜间,那更是对飞行员技术的极限考验。军舰在夜间航行通常会实行灯火管制,漆黑一片的海面上,飞行员只能看到飞行甲板上微弱的灯光,根本看不清海平线,很容易产生错觉,飞行高度、速度、方向、距离都难以判断。直-9C能在军舰横摇±5度、纵摇±2度、风速小于20米/秒的条件下安全着舰。如果海况更差,它就必须依靠专门的着舰装置,通过绞机把直升机“拉”到甲板上。尽管条件艰苦,但直-9C和它的飞行员们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咱们海军的过硬本领。
当然,咱们海军也一直在积极寻找更合适的“接班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咱们的052B/C、051C和054型驱护舰,都选择了从俄罗斯引进的卡-28反潜直升机。卡-28凭借其独特的共轴双旋翼设计,结构紧凑,对风向不敏感,在军舰上起降更安全,而且它的载荷能力也比直-9C强很多,搜潜设备也更全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8太大、直-9太小的空缺。但卡-28也有它的问题,比如咱们采购数量有限,而且它的机载系统和武器兼容性不太好,探潜设备也开始显得落伍,最关键的是咱们无法仿制它。所以,卡-28也无法全面满足咱们海军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海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继续采购和改进直-9C,后来还发展出了直-9D。直-9D在直-9C的基础上,升级了航电系统,雷达也更先进,甚至还能挂载4枚反舰导弹。但受限于直-9本身的载重能力,挂载反舰导弹时,就得把吊放声呐卸下来,这依然是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咱们海军真正期待的,是一款像美国“海鹰”那样的中型反潜直升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直-18舰载反潜直升机出现了。它拥有更强大的搜索雷达和大型吊放声呐,还能携带更多的声呐浮标和导弹鱼雷,反潜和反舰能力都非常强悍。但直-18的个头也很大,它所占用的空间相当于两架直-9D或者三架卡-28!对于航母和两栖攻击舰这些大型舰艇来说,空间不是问题,但对于咱们数量更多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来说,直-18就显得太大了,根本装不下。
而真正的希望之星,是基于直-20通用直升机基础的直-20F舰载反潜直升机。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海军舰载的需求,不仅能安装先进的雷达和光电设备,还有专门的吊放声呐舱和声呐浮标发射孔,机身两侧还能挂载武器。直-20F的基本重量和大小都非常适合在驱逐舰和护卫舰上使用,而且它的机高比卡-28还低,对侧风影响小,这大大提高了在舰上使用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它的尾梁可以折叠,停放尺寸和直-9差不多,这意味着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咱们现有军舰的机库。它的性能也完全达到了卡-28的标准,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超越。它能够满足现代反潜作战的各种需求,未来服役后,有望成为咱们海军052DL以及055驱逐舰的主力舰载直升机。
所以,从性能上看,直-20F舰载直升机无疑是远优于直-9C/D的。但任何新装备的普及都需要时间。目前,咱们海军装备的直-20F数量还非常有限,只有最新批次的052D型驱逐舰才开始装备。而咱们海军舰艇下水的速度又非常快,对舰载直升机的需求量非常大。直-20F的生产能力还在逐步提升中,没法一下子满足所有舰艇的需求。这就导致了,虽然海军对直-9C/D的某些性能确实“不满意”,但它依然在大多数驱逐舰和护卫舰上,甚至包括咱们最先进的055型驱逐舰上,继续承担着反潜重任。在未来几年,直-9C/D还将是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反潜的绝对主力,直到直-20F的装备数量能够全面铺开,达到足够替代直-9C/D的规模。
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