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5 07:29:50
那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抗战的艰苦卓绝岁月,且让本文为您简要回顾!
一、抗战爆发,日寇气焰熏天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炮轰宛平城,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正式爆发。
抗战之初,日寇在装备、兵员素质、后勤补给上远远胜过当时中国的任何一支军队,既包括国民党中央军、军阀武装,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
当时日寇编制上相当于营的一个大队兵力有1100人,由于国内资源匮乏,鬼子的步兵装备普遍有个特点,就是省料,但性能相对较好。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八大盖”来说吧,这玩意口径比一般步枪小,只有6.5mm(一般步枪的口径是7.92mm),但是故障率低,皮实耐用,精度也很高。
因为三八大盖的子弹比一般步枪的子弹小一圈,所以鬼子可以用同样的钢铁造更多的子弹,但为了克服子弹杀伤力弱的缺点,日军步兵的射击水平比中国军队高很多。
抗战之初,日军步兵的一般有效射程在300-40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对敌人基本是一击即中,而且打的都是要害,如果是对方集团冲锋,那么有效杀伤距离可以达到700米。
当时,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中央军德械师,每个步兵营只有279支步枪、27挺轻机枪、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针对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鬼子专门研发了八九式掷弹筒,这种单兵武器全重只有3公斤,有效射程500米,一发50mm榴弹杀伤半径5-8米,可以直接敲掉一个机枪阵地。
在《东史郎日记》中,这个侵华日军老兵就叙述了队友用2发50mm榴弹轻松地炸掉了国民党军队埋伏好的轻机枪阵地。
此外,日寇的九二式步兵炮全重轻至200多公斤,没有马拆开来靠人背也行,非常适合在山地和丛林地带作战,九二式既可以当直射炮用也可以当迫击炮用,对没有钢筋混凝土工事的八路军威胁很大。
这种炮有多流行呢?即使在十年后的淮海战役中,大量装备九二式的我华东野战军部队也用这种不起眼的小炮炸得国民党军屁滚尿流。
可以说,为了打赢侵华战争,鬼子的军工部门确实煞费苦心。当然,这也直接导致抗战初期只要一个大队的鬼子兵就足以在中国横行霸道。
1938年3月,臭名昭著的日寇要说川军还不算装备最差的,比川军装备还差的八路军打鬼子就更难了。以红四方面军改编的129师为例,出发抗日时全师9367人有长短枪4771支,子弹51935发,每支枪11发子弹不到;
八路军两个人一支枪,剩下的就是人手一把大刀和梭镖,这样的家底,打一仗就差不多消耗干净了。
1937年9月25日,115师师长林彪以4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115师团营干部5人负伤,全师指战员伤亡近千人,跟鬼子兵打了个差不多1:1的交换比。
关家垴战斗,彭总指挥一万两千多八路军围攻占据牢固工事的日寇冈崎大队(只有500多人),打了两天两夜,八路军牺牲589人、负伤1570人,只击毙日寇282人。
就算冈崎大队剩下的鬼子全部被打伤了,八路军和日寇的伤亡比也超过了4:1。
真实的抗日战争,远比我们能够想象的更加残酷、艰难。
二、曾经精锐的鬼子兵,最终变成了守村口的治安队
经过抗战初期的惨烈较量,八路军已经意识到,发动人民,建立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八路军115师一部和一批军政干部在聂荣臻政委的带领下,开辟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
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哪能容下自己家门口突然冒出来一个“土八路”的根据地,立即于当月调集2万余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实施“八路围攻”。
寺内的套路是这样的:为了对付可恶的土八路,“皇军”兵分多路,各路之间相互策应,绝对不让八路跑掉,最后铁壁合围,把土八路聚而歼之。
那时候寺内还不清楚聂荣臻是什么人。这位聂司令员是当年的红一军团政委,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打满全场的狠人,对付鬼子兵这种烂大街的围剿战法简直不要太得心应手。
尽管根据地刚刚创立,群众基础尚未巩固,部队人数较少,新兵也未训练,但聂荣臻打得从容不迫: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八路军的小部队带着鬼子兵在晋北的山沟里兜圈子,总之我就是不跟你决战,鬼子的坦克车,飞机和大炮在山沟沟里瞬间失灵,什么步炮协同,什么摩托化机动,全成了纸上谈兵。
鬼子兵陷入了整整八年都没走出来的困境:略带黑色幽默的是,所谓士气高昂,作风悍勇的“皇军”,渐渐地被腐蚀成了一帮吃喝嫖赌什么都来,就是不想打仗的兵痞。
但八路军的人民战争如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难以抵挡。就算你手里有杀人宝剑,一剑刺来,我带着你一圈圈的转圈子,最终把你的凌厉攻势化于无形。
八路军的麻雀战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聂荣臻元帅曾经豪言,晋察冀根据地已发展到200多个县,只要一个县大队一天打死一个鬼子,一个月就能打死六七千鬼子,相当于一个旅团!
不就一天干掉一个小鬼子嘛,别的县行,俺们县一定也能行!随着这一目标贯彻到各个县大队,各个县的能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了各种鬼子想都想不到的手段,充分验证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
一开始,民兵组织剪电话线,然后埋伏起来专打维修电线的鬼子通信兵。随着鬼子被逼得开着装甲车来修电线,民兵干脆把电话线收了,拿根黑色绳子绑上,不近看跟电话线一模一样,让鬼子一段一段地查个痛快。
一开始,民兵在路上埋的地雷是原始的压发雷,容易破解,随着鬼子的排雷手段升级,八路军改成无解的拉发雷。
为什么无解呢?因为这种雷是靠人工拉发的,一拉就炸,这就要求有几个胆大的埋伏在路边,等鬼子走进雷区的时候猛地拉发,然后趁乱一溜烟逃走。
说真的,这种操作就是从老虎嘴里拔牙的玩命!
但是没有响声不代表就没有战果,虽然鬼子在多数情况下都声称自己获胜,但实际上被打得鼻青脸肿,缺胳膊断腿的往往都是鬼子兵。
桑岛节郎,日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第12独立警备队卫生曹长,从1942年开始来到山东参加对八路军和抗日武装的作战。在他战后所写的《华北战记》中,日寇“扫荡”不成,却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战例比比皆是。
1943年4月18日,桑岛所在的部队前往莱阳县姜家庄“讨伐”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结果鬼子兵进村时八路军早已闻讯转移,鬼子们连一个“敌军”也没见到,自己反而有两人重伤。
其中一个倒霉鬼走进老乡家里,看见炕上放着的一篮子鸡蛋就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拿,结果拉响了篮子底下的地雷,当场被炸断一条手臂。
对鬼子来说,重伤真的还不如当场被炸死,这个伤员不仅不能作战,还得要吃喝拉撒,更要连累一个健康人照顾他。
为什么一门炮就能让鬼子愁成这样?因为对缺乏重武器的八路军来说,这门炮就能让十里八乡的炮楼里的鬼子睡不着觉!
和埋地雷,挖铁轨这些骚扰性战法相比,冀中军区的打法更生猛。
话说某一天,一队鬼子在县城里大摇大摆地行走,只见路边有个卖西瓜的摊子,有三五个农民在那里懒洋洋地招揽生意。
日军没有防备,走近西瓜摊时,突然那几个农民抽出短枪猛烈射击,一人撂倒一个鬼子,等日军从震惊中反应过来要反击时,八路军的便衣已经在人海中消失不见了。
冀中军区一直处在和鬼子对战的第一线,环境最恶劣,压力最大,但吕正操指挥的冀中军区部队却打得日军满地找牙。
1942年6月12日,冀中军区指挥机关在河北省威县掌史村被日军包围,鬼子派伪军喊话,说村里的八路听着,你们已经被五千“皇军”包围,奉劝你们放下武器,“皇军”可以保证安全。
这就是毛主席《论持久战》的精髓“积小胜为大胜”。
在日复一日的交手过程中,鬼子也在不断学习八路军的战术,甚至组织侦察兵伪装成老百姓,打算到乡下探八路军的底细。
可是,这帮孙子一走出城就露馅了,原来他们学什么不好,偏偏学老百姓拾牛粪,而且还戴个瓜皮帽,穷苦老百姓哪有戴瓜皮帽拾大粪的,一看就知道是猪鼻子栽蒜——装象。
鬼子被民兵打了埋伏之后吃一堑长一智,为了伪装得更像老百姓,改用白毛巾包头,结果用了白毛巾的鬼子没过几天就纷纷病倒,让军医拿去化验一查,发现毛巾上都是伤寒病菌,这是伤寒病人用过的毛巾!
彭老总、贺老总、陈老总、聂帅、刘帅、罗帅、徐帅、罗帅哪一个没有带队在前线打仗?哪一个不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绝顶高手?
在抗战之初,八路军、新四军没有军饷,没有装备补给,只能靠从敌人身上缴,要么就是自己造。
有个带点辛酸的段子说:抗战中,一名在中国战场的日本兵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当年在中国时如何判断袭击自己部队的人是国民党中央军还是八路军?
日本兵说:这就导致了一些诡异的场面:当八路军和鬼子爆发战斗时,八路军一方使用的都是三八大盖,而鬼子兵用的是中正式……
战争,成了八路军、新四军训练精兵的捷径,随着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可以说,到后期的八路军、新四军面对日军已经有了一战之力!
随后,鬼子兵一再被他们看不起的“土八路”、新四军按在地上摩擦。
1944年3月,粟裕指挥的新四军1师集中5个团的兵力猛攻车桥,最终击毙日伪军以下860多人,俘虏日伪军172人,其中日军24人,新四军伤亡200多人。
1944年9月3日,八路军鲁中军区在沂水县葛庄和陶沟地区伏击进行“扫荡”的日伪军,经过一天激战,毙伤日军300多人,伪军1000多人,俘虏日军31人,伪军367人。
在基本上没有外援,面对日寇、国民党、伪军三重夹击、包围和封锁的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共产党人领导的开局连炮都没有几门的八路军、新四军,硬生生地把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日本侵略者逼到了绝境。
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次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付出了多少英雄烈士鲜血与生命的代价,值得我们作为后人永远缅怀和纪念。
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为国家独立自由而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