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21 07:32:37
前言:
1951年5月,中南海颐园堂。
这一天,正值中午,院子里搭着一个简易席棚,席棚下的荫凉里有一张木质方桌,桌上已经摆好了几碟家常菜,一瓶红葡萄酒和几个高脚酒杯。
“你们20兵团就要入朝作战了,这顿饭算是为你们饯行吧!”毛泽东领着杨成武和张南生向餐桌走去。
若我们现在用上帝视角来看,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个时间段,已经打了一半,正是战争的高潮期和僵持阶段。
古人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彭德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统帅,调兵遣将,什么战术,基本都是他说了算,中央无权干涉。
然而,此时的彭德怀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杨成武这一次率20兵团入朝作战,毛主席帮彭老总解决什么样的大麻烦?抗美援朝历时2年零9个月,毛主席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笔者在这里不得不提,抗美援朝战争中被忽略的三个真相,任何电影都从未提及,样样都与毛主席相关!
一,毛泽东的神来之笔,化解危机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打响,随着战线逐渐拉长,志愿军的一个致命缺点在美军面前逐渐暴露出来。
本来志愿军跨国作战,补给保障一直饱受困扰,再加上敌我双方的武器悬殊过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所有作战部队都是自带干粮物资,和美军作战一般只能维持7天。
时间一久,美军就发现了这个进攻规律,并称呼这种规律为志愿军的“礼拜攻势”。于是,针对志愿军这一弱点,李奇微充分利用美军高机动机械化部队的快速优势,对志愿军采取了“磁性战术”。
志愿军仿佛一夜之间被敌人拿住七寸,动弹不得。志愿军进攻时,美军撤退得飞快;志愿军停止进攻准备转移休整时,美军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地反扑。
李奇微这一奇招,着实让彭德怀头疼不已,太过鸡贼,想当初在革命战争中,各战区部队可以利用作战间隙进行休整补充。
现如今,战争形态发生了改变,一时之间志愿军陷入危急关头,战场的不利局势很快上报给党中央,毛主席只是大概了解一下战况发展态势,迅速想到志愿军软肋出在哪儿?
其实早在2月份的时候,毛主席已经看出端倪,志愿军的战斗意志没问题,但随着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补给跟不上,导致各个兵团的战士一个个常常饿肚子,休整时间太少,战斗出现疲软迹象。
是时候加入新鲜血液的时候,毛主席准备给彭德怀送去一场“及时雨”,1951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志愿军第20兵团,由京津卫戍部队司令杨成武担任司令员,该兵团的主力曾是解放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首都兵团”,直属中央军委管辖。
这才有开篇为杨成武饯行这一幕,临行前,毛主席给了杨成武两个对付美军的锦囊妙计。
第一:头脑要清醒,不能有速胜的想法。五次战役都证明了即使一次包围了敌人一个师或者一个团,也是很难歼灭的。
第二:今后的方针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在进行军事和政治两方面斗争的同时争取和谈,以打促谈.....
同时毛主席还给杨成武一颗定心丸,中央已经决定,今后要“采取轮番作战”方针。
杨成武率领的20兵团,时刻牢记毛主席的两个锦囊妙计,稳扎稳打,彻底扭转了志愿军战斗疲势,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在短短3天共歼敌1.7万多人,创下了朝鲜战场单日歼敌数量的最高记录。
毛主席的这一方针出台,既解决志愿军的战场休整问题,又保持了持续作战的优势兵力,还锻炼了部队;不得不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神来之笔!
毛主席曾这么说:
“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
二,毛主席面授机宜,邓华紧急返京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无论面对国民党军,还是日寇,都是用歼灭战来打击敌人;为此,毛主席曾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正是在一思想指导下,我军一场战役就能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到几个师。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依然贯彻这一作战思想,然而敌我双方的武器优劣极为悬殊,志愿军虽也能每场战役包围一个或几个师的美军,但想成建制性的将其灭掉,那是极为困难。
比如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也只有在第二次战役里,仅此一次歼灭掉一个团的美军,其余的也就歼灭营级以下建制的部队。
彭德怀、邓华等志愿军高级将领也看出这一问题,也显得很无奈,毕竟论武器先进,美军占先天优势,不能像以前那样,集结优势兵力围歼打掉别人一个集团军,完全不现实。
怎么办?难题接踵而来,狡猾的李奇微用“磁性战术”对我军有了牵制作用,虽然后面杨成武所率的20兵团,破解了美军这一战术,可要想志愿军各个军团扩大战果极为不易。
就这在时,中央军委来电要邓华速回北京,毛主席要亲自面授机宜,这让彭德怀看到了希望。他意识到,中央可能也看到了志愿军的这一先天弱点,且看邓华从北京回来说些什么。
1951年6月,邓华率首批入朝作战的几个军团首长赶赴北京,刚到北京饭店入住,毛主席便召见邓华一行。
时隔一年,邓华再次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紧紧握着他手说,感慨万千地说:”邓华同志,你瘦多了啊。劳师远征,辛苦辛苦!”
邓华先是把朝鲜的战况,还有志愿军的编制,装备和补给等给毛主席汇报一遍,毛主席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表示认可,还不断在小本子作记录。
最后,毛主席给邓华谈及怎么应对美军作战的新方针:“德怀和你都是湖南人,晓得‘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对美军,目前应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敲他的牛皮糖。”
毛主席的这番话,在邓华的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是啊,自战争打响已经有一年多了,作战方式一直打得十分冒进,总想快速吃掉美军几个团,几个师。以至于我军伤亡惨重,战斗成果并不是很理想。
就这几句话一下点醒所有人,与此同时,毛主席还给他们指出全新战略方针: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就是要边打边谈,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朝鲜问题。
邓华这下心里彻底有了“底数”,十分兴奋,回到北京饭店后,他更是夜不能寐,连夜提笔撰写《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在国内的十几天,他终于完稿,带着领袖的指示回到朝鲜,从此,志愿军从上到下,仿佛焕然一新。若你要问,是什么改变了他们,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毛主席。
作战思想发生改变,以打小歼灭战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1951年10月至1952年9月,志愿军组织的两次战术反击作战,选择美军营级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打击,除了个别没达到目标,其余的都是攻必克,攻则必歼。
更是在1953年反击美军夏季攻势中的金城战役,志愿军一举攻克李承晚集团4个师的防守阵地,促使美军不得不坐下来签订停战协定。
三,毛主席送一人,挽救无数志愿军战士生命!
兵员休整也改善了,战术改变了,然而还有一个致命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那就是美军有先进武器的加持,对志愿军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早在1951年第四次战役,志愿军伤亡人数就骤然攀升。尤其是第五次战役,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这本是一场志在必得的胜利,最后活活演变成一场惨烈的拉锯战。志愿军虽然歼敌也有6.7万人,但自己也付出了7.5万将士的代价。惊人的敌我占比损,就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指挥部的心头。
到了1951年8月的夏季攻势,为了夺下983高地,范弗利特给炮兵部队下达命令,炮击时可以不用顾及弹药限制。
于是,在短短的九天时间里,美军就打出了36万发炮弹,平均每一门大炮每天发射出350发,向我军阵地倾泻了平日最大弹药量的五倍的弹药,也就是后人所称的范弗利特弹药量。
在如此疯狂的轰炸下,983高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全部战死,尸骨无存,乃至于美军飞行员去查看我方阵地时,说高地上不会有任何生物存活。
怎样才能填补我军与美军的武器差距,毛主席彻夜难眠,深思良久,终于想到一个人:王耀南。
说起王耀南,他在防御工事上面堪称一绝,早在1929年,他就开始崭露头角,那时红军在湘水一带战斗,工兵营在王耀南的指导下,在湘水上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也是有记录的,是红军第一次成功的在战斗期间架桥。
后面抗日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地雷战、地道战都有王耀南的身影,立下了不世奇功!
解放后,王耀南因身体原因,暂居二线养病。当王耀南得知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在敌人猛烈炮火下,死伤无数,他更是心急如焚。
等到中央紧急召见,知道是他一展身手的时候,一刻不敢耽误,紧急奔赴朝鲜。王耀南的到来,真是神兵天降,不仅解决了我军的坑道防御体系,还把一直诟病的补给运输线全部打通!
后来,美军惊奇的发现,夏秋防御攻势时,美军用40-60枚炮弹就能炸死一个志愿军,到了1952年1月,需要600多发才能炸死一名志愿军。
1952年5月,美军对志愿军进行“绞杀战”,最后的结果,就如美国作家大卫.哈伯斯坦姆所著《最寒冷的冬天》描述中国的坑道战:
“他们定期从山炮里拉出一门炮,将20发左右的炮弹非常精准地发射到美军阵地,然后把炮马上拉回山洞,等我们的炮兵确定他们的方位时,他们已经进入安全位置,躲在一旁吃米饭去了。”
结语:
抗美援朝时隔70年,毛主席隐藏的三个真相,至今是一个传奇,若没有他老人家运筹帷幄,胜算难料!
所以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以弱胜强,1V17?美国人只晓得对手是志愿军司令:彭德怀、邓华。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真正的对手,却是我们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参考:
王耀南将军逝世36周年祭 新闻网
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指导艺术 人民网
最伟大的“战神”:统帅抗美援朝战争的毛泽东 文献报
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